当前位置:首页 > 发挥作用

兴农富民,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时间:2024-04-18 10:33   来源:   【字号:默认 特大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这是1999年11月1日,孔维新在退休仪式上许下的庄严承诺。一晃25年过去,孔维新始终牢记党的恩情,在职期间他潜心研究和创新农技推广工作,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构思继续做好农技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用实践证明“做给农民看、讲给农民听、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振兴农村“四大法宝”,培养了30多名农民“土专家”,为江阴市祝塘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9年出生的孔维新如今已经85岁,他曾是原祝塘公社管委会副主任、党委委员,荣获过全国农村科普先进工作者、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十大杰出科普人物、江苏省兴农富民工程优秀专家等荣誉称号。

  架起“致富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退休后的孔维新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他自诩为一座桥梁,一端深深扎根于肥沃的土地,另一端紧紧连接着智慧的专家;一头紧紧牵着勤劳的农户,另一头牵引着广阔的市场。正是他这座桥梁,为科技兴农富民铺就了一条康庄大道。

  为了试种蔬菜新品种,孔维新在家门口租用了3亩地,创办“银发农技田”。他多次自费前往江苏省农科院、科研单位等地深入考察学习,成功引进了三十余个蔬菜新品种。秉持着“成功一个、示范一个、推广一个”的原则,每当新品种在银发农技田试种成功,孔维新便将那些品质优良、产量高、效益好的品种向农户推广,供他们自主选择、自主繁殖、自主培育,其中大白菜、牛踏鞭毛豆、木耳菜等品种深受广大农户喜爱。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兴农的成效,他还编印了一万五千余份农作物资料,无偿赠送给种植户,帮农民群众解决遇到的农业技术难题,是大伙心中的“农业百事通”。

  在孔维新看来,紫薯既要种好,更要销好。为此,他带头注册“新大康”紫薯商标,通过统一标准、统一价格、优质优价的方式,规范紫薯的销售市场,并与全市203个紫薯种植户一起,到沪宁沿线各城市推销紫薯产品,每年销售紫薯几十万斤。此外,他还亲自前往山东省临沂市、烟台市等地考察食品企业,为紫薯的深加工和产品开发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带动农户探索“山芋枣”“紫薯脆片”等相关产品。

  办好“服务站”,打造农业科普知识前哨阵地

  2009年,孔维新怀揣着“与农民面对面沟通,零距离服务农民”的初心,决定打造一个专为农民服务的接待场所,时时、处处、事事为农民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毅然放弃了每年两万余元的房租金收入,将自己的老屋改造成“农业科普四季服务活动中心”。这个中心不仅设有培训室、阅览室、成果室、劳模创新室,还免费向农民开放,为他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与此同时,孔维新积极组织协会理事到村里开设田间课堂,示范紫薯栽插技术,并推广蔬菜新品种,帮助农民更新老旧的种植品种。

  多年来,惠农服务站已成为农业知识交流的热土,累计接待超7800人次的农民朋友前来观摩学习,举办培训班25期,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本地农民的学习热情,还吸引了周边县、市、区乃至十多个邻近市县的农民朋友前来取经。溧阳市强埠镇红星村的王秀英对此赞不绝口,她感慨道:“祝塘科普惠农服务站真正做到了为农民着想,它不仅仅是一个服务站,更像是我们农民的农科大学。”

  在省市科协支持下,孔维新成功推动“江苏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在祝塘成立,进一步扩大了江阴市山芋种植业协会的服务半径。在他的带领下,紫薯种植科技辐射至6个省市、12个地区、24个县、49个乡镇、360个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孔维新也被选为全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理事、江苏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常务理事。

  做好“传帮带”,培育农业种植技术乡土人才

  孔维新深刻认识到,农业科普四季服务行动与农村特色乡土人才的培养,是兴农富民工程的关键所在。无论春夏秋冬,他始终坚守在科普惠农服务站培训室和银发农技田,致力于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现场传授种植技巧,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近年来,孔维新已亲自指导田间地头“门诊”达48次,惠及群众330人次,累计行程超过2200公里,手机保持24小时在线,每月接听咨询电话高达90余次,为农户们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与帮助。

  村民张亚萍在祝塘后头巷村创办蛋鸡场,孔维新与她一起前往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学院咨询“让蛋鸡多生蛋、生好蛋”的相关知识,努力促成江苏省农副产品第一只商标“澄禾牌”鸡蛋商标的注册,张亚萍本人也被评为江苏省劳动模范。退休女工包秀金在创办恒欣家庭农场之初,种植作物的选择成为一大难题。在孔维新的建议下,包秀金决定将农场打造为江阴市黑色食品生产基地。后来,该基地被评为科普示范基地,包秀金也被评为了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青年农民孔才春研发了微孔曝气增氧管、园林渗水管,孔维新陪同孔才春到内蒙古大沙漠试验,将昔日的祝塘垃圾堆场改造成了四百余亩精养鱼塘。在孔维新的指导下,一批批技艺精湛、富有创新精神的农业人才不断涌现,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退休不褪色,永远跟党走。”25年来,孔维新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银发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诺言,他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老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的风采,点亮了农业科普的“万家灯火”,是惠农服务的贴心人,普及科学的好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