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伟大复兴要靠不懈奋斗
发布时间:2017-11-16 文章来源:

    今天是重阳节,我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不约而同地抢先给我送来重阳糕,原来,以前二十多年来,都是我第一个想着给我母亲送重阳糕,不久前,我母亲陶和娣以93岁的高龄永远离开了我们。因为母亲去世前一天,老人虽骨瘦如柴,但头脑仍很清楚,还嘱托我外孙女把买来的香蕉、苹果等水果带给好婆﹙我妻子﹚吃……想不到,仅隔一天,母亲就永远离开了我们,怎不令人悲痛欲绝。母亲去世后,我的儿子和女儿就争先恐后地送重阳糕给我与老伴吃。实际上是在纪念在刚刚去世不久的老人。

母亲陶和娣年轻时在张家港市棉纺织厂工作,工作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多次被评为厂先进生产者,得到过许多荣誉和奖励。母亲是千千万万平凡而普通的妇女中的一员,但对我的家人和家庭来说,却是很不普通的。工作前,母亲文化程度不高,只有高小毕业;后来在工厂﹙焦家厂,振丰布厂﹚职工业余学校读过几年书,进步很快,特别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很认真,并对我们进行言传身教,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母亲经常教育我们:“惜饭有饭吃,惜衣有衣穿”“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衣裳” 等。

    在母亲的悉心教育下,我们兄妹几个都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在工作期间,迷恋写作,200810月,我把自己多年的心血之作结集出版,圆了我的出书梦。来年,在新桥镇“市民素质新提升行动” 启动仪式暨2009读书节开幕式上,镇领导为我撰写的言论杂文作品选《滴水集》安排了首发式,镇党委政府为我和另一位新桥作家颁发了“精神文明贡献奖” 奖牌。我把这一喜讯告诉母亲时,母亲十分高兴,但马上叮嘱我要感谢领导的培养教育,要继续努力,也要当心身体……

写作是一件枯燥的事,需要吃苦耐劳、敬业忘我才能坚持下去。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坚持着一路走来,至今已发表文章3000余篇,多次被各类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

在《纪检与监察》创刊20周年之际,副主编张建华还根据我的事迹撰写了《老骥伏枥  笔耕不辍》一文,发表在该刊2013年第5期上。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由于我在工厂工作期间,让掉了高级政工师的职称,放弃了去报社和电台工作的机会,直到在工厂宣传、工会岗位做到退休,工资收入和同期事业单位的人相比要少一些。母亲十分了解我,劝我要正确对待,知足常乐,我一直牢记在心里。

母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家和万事兴” ,她经常教育我们弟兄姐妹之间要团结,我们一直牢记在心,并以此严格要求子女。去年重阳节,我的大儿子,大儿媳特地邀请我和老伴以及其他亲友共十一人,自驾去江阴对面的靖江市吃蟹黄汤包,一家人敬老爱幼,相亲相爱。所有这些,都与母亲重视家风家教息息相关。

今年上半年,我在筹备第二本言论杂文集《老骥新声》的同时,又挤出时间,撰写发表了《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着力培养良好家风》、《今年春节写作忙》、《我记着编辑鼓励的话》、《回忆我的母亲》、《无欲是福  感激是喜》、《当心被“朋友” 当“鱼” 钓》、《播撒文明的“老站长”》、《犹记“特殊党费”》 、《感恩怀德忆母亲》、《阅读是通向文明的阶梯》、《隔代教育有“四忌》、《 新闻写作也要弘扬“工匠精神”》 、《反腐倡廉理应『永远在路上』、》、《从华佗“巧治” 贪官说开去》等十多篇文章。我母亲去世后,我依然用朴素言行进行家风家教。我一生从事宣传教育工作,一生读书看报写文章,后来听从朋友劝告,停止筹备第二本言论杂文集《老骥新声》,打算在今年年底前再进一步加加工,进一步提高文章质量,尽量向精品看齐。

笔者认为,新闻写作要求热爱本行、忠于本职,心无旁鹜,深入钻研,不能“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尺有这样,可能出精品,成名家。也只有多想想 “版面有限” ,才可以激励、鞭策自己,把文章尽量写得短小精悍一些。

今年江阴《七彩人生》第4期发表郁曾全的文章:《逐梦霞客》,作者据说是人民日报海外版的资深编辑,可我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发表三十多篇言论文章,可两人从未见过面,我的老师缪润生撰写的《“泥饭碗” 吃香了》一文获1980年《人民日报》优秀稿件二等奖,两人至今也没有见面,实在太遗憾了。

最近又撰写了学习就是力量、为品格高于官位喝彩、除了感恩,还是感恩、师母的教诲重如天、实现伟大复兴要靠不懈奋斗、有梦的人生才精彩等。比上半年又有了新的提高。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 的论断、“新矛盾” 的分析、“新目标” 的描绘、“新要求” 的部署,为未来中国发展把了向、定了调,能够亲身经历和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将以百倍的热情和干劲,奋力展现出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谱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崭新篇章。

孙杨生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