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江阴古城的新篇章——记述江阴撤县设市30周年
发布时间:2017-07-19 文章来源:

为推进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务院就提出“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有序地进行撤县设市,这对推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她“有利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降低人口转移成本,有利于推动优质资源向中小城市集聚,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有利于减轻大城市压力,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等均有积极意义。因而国务院于1986年颁布国发[1986]46号文件,提出“总人口五十万以上的县,县人民政府所在镇的非农业人口一般在十二万以上,年国民生产总值四亿元以上,可以设市撤县”的规定精神。江阴县委、县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反复酝酿,并在广泛听取各方面的基础上,一致认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县城集聚人口较多,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设市撤县是完全符合条件的,大家认为撤县设市后,将更有利于江阴以城市标准引领发展,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因此,应认真做好申报工作,据此江阴县人民政府着手组建工作班子,开展申报工作,并于1986620日向无锡市人民政府呈请撤销江阴县设江阴市的书面报告,后又于19869月书面请示江苏省人民政府,并逐级进行申报至国家民政部,呈报国务院。

与此同时,为了使各级领导与有关部门了解江阴情况,并为江阴撤县设市出谋划策,我们先后奔赴无锡、南京及北京等地,召开恳谈会与县情汇报会,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介绍江阴建县历史和现状,还先后走访了江阴籍有关人士,拜访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社长朱穆之,全国妇联副主席罗琼,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季崇威,水电部长史大桢,国家教委主任滕藤,国务院参事张丰胄,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树青及中共中央文献办公室汪裕尧等,同时走访了国务院办公室、国家计经委、民政部等部门,听取他们的意见与指点,争得了他们的关心与帮助,从而也使我们对撤县设市的决策部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首先,强化论证评估工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变动趋势和城镇化空间布局等进行了研究与论证,同时,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群团与各界地方人士代表、政协委员对撤县设市的意见,使之有较好的民意基础。进一步组织好论证评估事项,发挥专家和专业力量在撤县设市工作中的审核报批方面的作用。在我县申报的材料文件中着重指出:“江阴撤县设市的条件已经具备:⑴县城建城区的发展规模,符合国务院[1986]46号文件规定的关于撤县建市的标准。⑵江阴港已成为沟通大江南北的交通枢纽和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⑶江阴是江苏省唯一的滨江县城,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优势,撤县设市后必将建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港口城市。”

期间为了使各级进一步了解江阴的历史以及江阴当前的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情况,由时任江阴县政府顾问薛强、民政局长王士清、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周文标及秘书科长金子才等赴京向有关领导机关汇报江阴申报撤县设市的意见,使各级有关部门和领导了解情况、提出意见、进行决策。

我们按照正常程序,将申请报告呈报无锡市、江苏省人民政府,送达民政部,并先后经过民政部行政区划处、行政区划司、办公厅及部长审核后,再报国务院秘书局,经秘书长会签后,呈报国务院,应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同志签发。

1986621,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乔石同志曾亲自来江阴视察工作,并到三房巷村和华西村进行视察,对江阴的情况十分了解,所以,当接到关于江阴撤县设市的书面报告后,欣然同意签发。

江阴历史悠久,建置县时间长,自南朝梁敬帝绍泰元年(555)废暨阳县,置江阴郡,建治于君山南麓,“江阴”两字自此见诸史册,至1987年已有1432年。正如江苏省人民政府于198734日向国务院提出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请示报告所指出的“江阴地处长江三角洲,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基础较好,至1986年全县有一百零二万六千余人,总面积九百八十三平方公里,下辖二十二个乡、八个镇。由于贯彻执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该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较快。一九八五年全县工农业生产总产值四十一亿七千余万元,其中工业生产总值占百分之九十二点二;国民生产总值为十六亿六千一百余万元,人均一千六百一十八点九元;财政收入为二亿四千二百余万元。一九八六年工农业生产总值可达五十亿元,国民生产总值可达十九亿八千万元,财政收入可达二亿七千九百万元。县城澄江镇,目前建成区十六点七八平方公里(含要塞、西郊两乡连接部分),有十六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百分之八十九,工农业生产总值为十三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四亿八千万元。”

“省政府研究认为,江阴县已具备设市条件,拟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市政府设在澄江镇。行政隶属关系不变。”

随后,国务院于1987423日以国函[1987]71号文批复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县级),以原江阴县的行政区域为江阴市的行政区域。这是全县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江阴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对于加快江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顺利推进撤县设市的各项准备工作,县委、县政府特派出由县政府顾问薛强带队,并由组织人事、计划、经济、文教及办公室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于416日至57日,先后走访了浙江省的海宁市、余姚市、临海市,福建省的蒲田市,江苏省的泰州市、仪征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通过参观学习,听取介绍,对撤县设市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作了比较详尽的考察,为江阴组织撤县设市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然后,根据江阴的实际情况作出了规划。

江阴县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于1987727日召开第三次会议,县长许祖元作了关于撤销江阴县设立江阴市的情况汇报,提出了撤县设市应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公平共享;坚持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城乡统筹方针,注重发展质量;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合理布局等要求。随即经讨论,会议又作出了关于江阴县人大常委会、江阴县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改名及领导人职务改称的决定;关于对原江阴县人大常委会任命和决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改名的决定等。

按照撤县设市的要求,对涉及到地名、行政名和县、乡、镇、街道、行政村以及路名、厂(公司)名、校名等各方面的名称,改称以市为新的名称这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的较大的工作量。

经过一个阶段的紧张工作,在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的基础上,一九八七年八月一日上午,假长江影剧院隆重召开江阴市成立大会,从此揭开了江阴市的新篇章。会议结束后,赴办公大楼,由成强与翟怀新、许祖元与吴新雄分别将中国共产党江阴市委员会和江阴市人民政府的牌子悬挂在办公大楼大门口,自此江阴迈开了新的征程。

撤县建市不仅提高了江阴的知名度,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使江阴有更多的自主权发展各项事业,从而揭开了江阴历史全新的一页。

自撤县建市之后,江阴凝心聚力,经济发展呈现出特有的活力与魅力,一直领跑全国县级城市。2005年来,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小康达标。2016年,江阴蝉联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第一名,实现十四连冠,并再获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第一名。上市公司达44家。并蝉联“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全国县级市第一名,实现四连冠。

与此同时,江阴城镇体系逐步完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建成区面积扩展为原来3倍多,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备,生态绿化大为加强,人居环境得到全面优先,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旧貌换新颜。200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国际公园协会组成的第12届国际花园城市评委会对江阴考察后认为,江阴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国际花园城市,因而荣膺“国际花园城市”称号。

为了努力推进江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首要的要按照江阴城市的性质、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厚重的民风和时代精神,塑造江阴城市精神与形象,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发动干部,群众展开“江阴精神“大讨论,广大干部、群众根据“根植历史,体现现实,引领未来”的原则,运用各种形式参与学习、研究与讨论。最后,提炼蕴丰盈厚重,形式凝练简约的“人齐心、民性刚、敢攀登、创一流”作为江阴精神,并公之于全社会,获得了公众的肯定和大家的赞扬。

江阴精神12字的描述,她简约凝炼、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特色鲜明、节奏感强,具有独特的地域性、亲民性和时代性,并富有江阴地方特色,数十年来,江阴精神已成为江阴多数人认同的价值目标、行为准则、公众风范和心理特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奔腾不息的长江水滋养了一代代江阴人,也孕育了江阴人刚烈率直、勤劳勇敢、南北兼容的独特性格,“人心齐,民性刚”的人文精神生生不息,“敢攀登,创一流”的时代精神创新发展。为了进一步凝聚江阴人心,反映江阴精神,19903月又策划体现江阴标志和心声的市徽与市歌工作,经一年半时间,由群众广泛征集与讨论,经五上五下,约十余万干部群众的讨论,于1991920日,经江阴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由江阴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市徽、市歌。随后又于1995年经大家讨论,确定香樟树为市树,芙蓉花为市花,成为了全国唯一的具有江阴精神及江阴市徽、市歌与江阴市树与市花的城市。

市徽设计突出江阴的地理环境,体现江阴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新型港口城市,图案力求新颖简炼、美观大方、色彩明快、庄重高雅,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格和强烈的时代感。

市徽形状呈圆形,由兴国塔、长江水浪、江鹰组成市徽图案,兴国古塔象征着历史悠久、古老文明的江阴,长江水浪象征着江阴的地理位置在富饶肥沃的扬子江畔,江鹰象征着江阴人民敢于迎风搏浪、奋发上进的精神风貌,又寓意江阴在发展在腾飞。古塔与水浪组成铁锚形象,象征未来的江阴将是一个欣欣向荣、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工业港口城市。

市徽色彩由金黄色和红色组成,以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整个图案设计新颖简炼、美观大方、色彩明快、庄重高雅。

市歌为《江阴之歌》,她内涵丰富、激情饱满、旋律优美、节奏明快,且有鲜明的时代感。

全歌歌词10句、66字。内容分三层:第一层为四句,描绘了江阴光荣的过去,突出颂扬了江阴的光辉历史、悠久文化;第二层为四句,讴歌胜利前进的今天,抒发了江阴人民继往开来、大展宏图、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第三层为二句,憧憬更加美好的未来,洋溢着江阴人民的自豪之情。最后亲切自豪地呼唤着家乡这个美丽的地方:“江阴、江阴”热情洋溢地祝愿“明天更辉煌”!

市徽、市歌的内涵是深刻的,彼此是一致的,都是反映了江阴文明的自豪,江阴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及创造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江阴市市树为香樟树,又称樟树。香樟树是树姿雄伟冠大荫浓、四季常青之村,是城市绿化的良好树种。她木质坚硬富有弹性,木材质密优美,有香气,抗虫蛀,用途广泛的特点。它具有充满生气、文明永驻人间的象征。樟树在江阴市区和乡镇的许多街道、村庄、路旁和河道边都有种植,绿树成荫,很受群众欢迎。

江阴市花为芙蓉花,包括木芙蓉和荷花。

木芙蓉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古代江阴普遍地种植,每年秋天木芙蓉花盛开,数十里地区姹紫嫣红,繁花似锦,故江阴有“芙蓉城”的别称。

荷花是秀丽而形态奇特的水生花卉,有“出水芙蓉”之称,她是圣洁、祥和、宁静、太平、善美的象征。荷花与江阴的关系源远流长,江阴古城形态宛如一朵亭亭玉立的千瓣莲花,县志中有诗形象地描绘了江阴城的风姿:“雉堞看新构,高楼上切云,地形千瓣合,天堑一江分”。古时江阴又有芙蓉湖(暨阳湖),故江阴有芙蓉城之美称。作为一个新兴的现代化工业港口城市,正如一朵“出水芙蓉”日渐展现在人们面前。

30年来,江阴这座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城市,在锐意进取发展的历程中,留下了一连串闪光的足迹,这将更有利于贯通与辉映世界文明,再扬“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驻十万夫”的江阴精神,再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江阴气概,尽快地将江阴从一个工业县城发展建设成为一座志存高远、奋力而为具有现代气息和滨江花园城市特点的“强富美高”的新江阴,奔向全国,走向世界。

薛 仲 良

打印】    【 关闭